江南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友故事】迎2017•我与浙大的故事——小乐惠的水煮肉片

[复制链接]

66

主题

90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4:5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编说:为庆祝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华诞,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与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等于2015年11月发起了《迎2017·我与浙大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重拾求是园记忆,讲述曾经一起的故事。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平台今后将陆续推送入选的校友优秀文章。

  第一次知道四食堂楼上的小乐惠还是大一那年的初冬。那天下午四点半多要吃晚饭了,老熊说:我们去四食堂的快餐厅吧,有快餐盘用,省的刷碗了。其实那时候刷碗也很简单,就是拧大水龙头,把学校统一发的刻着各自学号的搪瓷饭盆放在最靠近池底下,里里外外滋一边。
  去四食堂楼上的快餐厅吃过饭,回来时,因为老熊要去一下体育场边的商店,第一次从四食堂离寝室较远一边的门出来。一出来就看见楼梯正对着的一个门堂排了一溜长队,抬头一看,门堂上面一个横额写着小乐惠三个大字,问老熊:这堆人在干什么呢?
  老熊说:川菜馆,一个四川人承包的,这里的卤菜很好哎。这些都是等着买卤菜的。
  很好奇看了一眼,紧靠门堂的收银台里面,站着个很水灵的妹子,排在前面的一个细高个豆芽菜样的眼镜男正在讨好的搭讪的问:妹子,今天的卤菜都有什么?那个最地道?
  那川妹子眼皮不抬爱答不理的用手向后上方的小黑板一指,清脆的川音:自己看喽。

  第一次去小乐惠吃饭,是寝室老大风雅过生日,那天傍晚我们去了小乐惠,就在门堂里一张方桌边坐了下来。里面设施很简陋,门堂里摆了七八张方桌,很拥挤;那些小厮们服务态度奇差,都像收银台那个川妹子,爱答不理人的像是没睡醒在梦游;风雅拿着菜单在仔细的研究着,这点菜小厮已经不耐烦了,用笔敲打着记菜单的纸板。可是来吃饭的人是出奇的多,我们来的早,晚来的就有在站着等台子了。看看邻桌的,大都是两三个同学,点了一两个菜,下着白米饭,都吃的津津有味。
  很实惠,四个菜一个汤,才不到50大洋。上菜也很慢,好容易上来一个,风雅嘟囔着:看那个端菜的,大拇指都快浸到汤里去了。第一个端上来的就是满满一大碗水煮肉片,真实惠,这一大海碗才8个大洋。都饿了,就纷纷拿起筷子吃上了。第一口那滑溜溜的肉片嚼在嘴里,所有的抱怨就都烟消云散了。那个味道,滑嫩嫩的、又麻又辣、又鲜又香,真是没的说。以致于很多年后,世故的脑袋已经记不清三天前的事,但那第一口小乐惠的水煮肉片的味道还是清晰的刻在脑海里。
  那几个菜被我们吃了个精光,还特别下饭,每个人都吃了两大碗米饭。一边打着饱嗝,一边往外走,这边就有等台子的急急忙忙坐下了,吆喝小厮们收拾桌子拿菜谱。
  老熊说:以后过生日都上这里来。

  寒来暑往,一晃儿,四年就如白驹过隙。
  每个人都经历了大一时对学业和环境的新奇惶恐,大二时的不知天高地厚桀骜不驯,大三时开始学习和思考的茫然踯躅,大四时对校园的恋恋不舍。每个人走过的道路都不尽相同,但是小乐惠的生日聚餐是一成也未变,那水煮肉片也成了传统曲目。同样的,那小厮们的服务态度、那上菜出奇的慢、那实惠的价格、那让人流连忘返的麻辣鲜香的滋味、那饭点时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也是一成未变。这些都不是始于我们这一届,当然也未止于我们这一届。无数前赴后继的莘莘学子们,离开学校像种子似的被洒向祖国的四面八方的时候,除了毕业时生离死别的万般滋味,心底大抵都会保留着小乐惠的水煮肉片的麻辣鲜香的深刻记忆。
  校园里四食堂边上的小乐惠,作为一个川菜馆的口味地道、价格实惠的招牌,也慢慢的在那个城市里被广为人知。很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上世纪一九九五年以前,当公交车还没采用打卡和无人售票,当学校的食堂还在用菜票计费的时候,从校门口去到湖滨的16路公交车,是可以用学校的菜票买车票的。其始作俑者不知是真的忘了带RMB,还是为了搭讪和售票的小姑娘多说两句话,已无从考证。但是售票的姑娘之所以会接收菜票基于以下两点理由是基本可以确定的:1、菜票还可以找还给你们学生;2、即便是自己去校园里的小乐惠美美的吃一餐,那菜票也不会砸在手里边。

  每年夏天,临近毕业生离校的时候,校内的小乐惠、食天一偶(老熊总是把隅念做偶,我们也就跟着念做偶),校外的白猫、砚香楼还有新桥门外那些林林总总的不知名的小饭店,就都爆满,人头涌动,川流不息。那些老板娘们笑得眉毛都弯了,数那白花花的银子数到手软。每天都会有名目繁多、莫名其妙的饭局,不管在那个店里碰上了,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是一见如故,觥筹交错;几杯黄汤下肚,就勾肩搭背、握手言欢、抱头痛哭、不分彼此。
  我们那一届也无例外。
  那些宛如梦境、惜欢聚伤离别的日子里,记得比较清晰的几件事就是:小乐惠的水煮肉片被点了又点、上了又上;既像兄长又像家长的年轻有为的班主任陈老师在食天一偶喝醉了酒,流下真切的眼泪;老熊在新桥门外的小店,和寝室的天才少年吴日天划拳不打颤颤罚三杯,总是输或是忘了打颤颤,喝到不知东西南北路;好人一生平安的好好和被风雅质疑与大波关系暧昧酒量却深不见底的小蜜蜂较劲喝啤酒喝到校医院打点滴,神情恍惚了好几天;那天半夜送笑眯眯回徐州、送老熊回云南,在火车站的站台,老天也被感动的泪如雨下,突如其来的电闪雷鸣,把我们都浇成了落汤鸡;

  最后离开那个城市的前一天晚上,如今被我们戏称为博导的学校子弟谢立博士,不知道我租的房子的地址,半夜三更的下着淅沥沥的雨,在青芝坞的大街上骑着车子来回游荡,一边喊我的名字,在那样的雨夜,那声嘶力竭的喊叫声让那些不知哪朝哪代的看坟人后代的青芝坞原住民赶紧都关门吹灯上炕,一边还会想这个人肯定欠他很多钱,而其时我正擎着那把天堂牌雨伞在我美丽校园的每个角楼游荡,恋恋不舍... ...
  那些日子,每天吃了喝了吐了,哭了唱了笑了,循环往复。不过,那时如果有欢笑,都是心里最真最纯的笑容;那时如果有眼泪,都是心里最真最纯的泪水。
  毕业以后,那些青葱的岁月,那临近毕业时的欢笑和眼泪,都已渐渐平淡,只有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再上班;结婚、生子、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一地鸡毛;那个校园、那个城市、还有那四食堂边上的小乐惠,即便是偶尔想起来,也成了一种奢侈。
  毕业十周年的那个金秋,留在那个城市的几个同学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大家都不约而同,调整安排,和时间和空间赛跑;天南海北,风尘仆仆的回来了。那年参加十周年聚会的有一半多的同学,据说是已经难能可贵了;大家都是拖家带口的当成了一次旅游。确实,那个城市风景如画,宛如天堂。
  聚会的第二天中午,大家不约而同的提议重温四食堂的小乐惠。
  那天上午,同学们集体参观了在西溪湿地里的新校区。新校区的那个大,那个空旷,那个新,那个融合了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艺术和古典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的江南园林的美,让人目不暇接、目瞪口呆、语无伦次。据说是所有的入校新生前两年的基础课都在新校区。但是,不知为何,在新校区里,总是感觉怅然若失,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下一代的孩子们却在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里,欢天喜地,一如既往的成群结伴,跑前跑后,爬上爬下,不亦乐乎。
  那天中午的时候,同学们、美眷们、孩子们,浩浩荡荡的回到了老校园。从校门一路走去四食堂的小乐惠,就都很明确的知道了那个风景如画的新校区少了的是什么,少了的就是感觉。
  从校门走进那个熟悉不过的校园,沿着直冲图书馆、老和山的中轴线,两边依次是五、六十年代仿照苏俄建筑风格的教学楼,那斑驳的红砖墙、那高大的门堂、那幽深的光线昏暗的走廊、那走在路上的三三两两的同学… …那种亲切的感觉扑面而来。几乎那四年的每一天,我们都拎着书包或是抱着书本,从这栋教学楼赶场到另一栋上大课;有时上午的大课间,经常还会骑着车子从校园里飞快地踏过,回寝室里拿忘了的课本,眯着眼,在仍浮动着若有若无的雾,而从枝丫之间又洒满了阳光的林荫道上疾驰而过。
  那天我们走过紧靠校门的计算机系的教十一。教十一门前那几株郁郁葱葱的桂花树依然站立,在金秋时节,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又会让人想起,从教九回寝室的某个小路的拐角,在茂盛的灌木、冬青丛后面隐藏着的那株腊梅。每年深冬时节,临近考试,教九也变得空前的热闹,晚自习归来的时候,经过那个拐角,都会闻到那株腊梅花的淡雅、若有若无却又连绵不绝的香气。
  那天我们走过正对校门的那根旗杆旁。那是八几届的某个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那旗杆的基座上刻着“祖国万岁”四个大字,几乎以后每年,都有学子将这四个鲜红的大字油漆如新。
  那天我们走过我们系的教三前的小圆池塘。亲切的竺可桢老校长的铜像夜以继日的面对池塘站立,和蔼的面容、笔挺的西装、一丝不苟的头发,让人觉得亲切又惭愧。惭愧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仍无法回答竺可桢老校长的第二个问题:毕业以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那天我们走过教三旁边那条法国梧桐遮天蔽日的林荫道。那四年,初春的梅雨季节,阴冷的深秋初冬,已经记不清有几多个落雨的夜晚,撑了伞,背着书包,从图书馆自修回来寝室,走过这些熟悉的林荫道;毛毛细雨似有若无,在迷离的路灯里,洋洋洒洒,在静谧的路边的泛着灯光的水洼上,甚至都激不起一点涟漪。
  那天阳光明媚,和风旭日,那天我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小乐惠;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欢声笑语。
  一切都没变,永远是爱答不理的小厮、慢腾腾的上菜,永远是人来人往、站着等台子的同学,永远是实惠的价格、地道的川菜口味。而那道永远的小乐惠的水煮肉片,还是一样的麻辣鲜香,即便是已廉颇老矣的饭袋,也能下两大碗白米饭。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简介:孙吉伟,浙大光电系检测92级校友)

  有关《迎2017•我与浙大的故事》主题征文通知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目前征文还在进行中,欢迎校友们踊跃投稿。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携手·创造
  服务社会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校友活动中心 邮编:310058   
  电话:0571-88981225 87951019
  纪念品部:0571-88981065
  传真:0571-88981461
  网站:zuaa.zju.edu.cn
  手机版:zuaa.zju.edu.cn/mobile
  微信号:zjuer18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南大学论坛  

GMT+8, 2025-5-5 20:36 , Processed in 1.71945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Designed By TSMINI.COM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